范竞马:我要让“国风雅歌”从重庆走向世界来源:重报艺文志| ![]() 谁是范竞马? 什么是“国风雅歌”? 我们从“百度百科”上搜索范竞马,然后走进了范竞马在朝天门来福士广场的办公室。 四月的重庆,夕阳西下,站在两江交汇之处,眼前的江景,就像一幅油画。每当这时,范竞马总会拿起手机,记录下重庆的变化,“不管我走多远,重庆都是我最亲的家乡。” 范竞马的父亲是进军大西南参与解放重庆的部队知识分子,母亲是重庆人。生于重庆、长在大凉山的范竞马,几十年来脚步不停,在中西方声乐世界中游走,致力于探索中国音乐与世界舞台对话的更多可能。2021年,范竞马作为重庆英才·名家名师被引进,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致力于推广以汉语为基础、美声技术为支持的歌唱艺术流派“国风雅歌”,这是中国古代文人歌咏与现代音乐的一次相遇。 从缙云山下成长的稚子,到被世界听见的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走得很远、很曲折。近日,范竞马接受了重庆日报记者的专访,解开了开篇的疑惑。 ▲歌唱家范竞马接受重庆日报记者专访。 “制定中文演唱的一种国际化标准,让中外观众爱听又爱唱” 重庆日报:你曾因演绎西方经典歌剧而闻名世界,但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国风雅歌的推广。在你看来,这一声乐艺术品牌有何独特的美? 范竞马:雅歌(YAGE),来自中国艺术歌曲,是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诗词结合的产物。上世纪,赵元任、黄自、萧友梅等曲作者以西方调式,将徐志摩、刘半农等创作的诗篇谱写成曲,包括《叫我如何不想她》《花非花》等作品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意于即兴、闻播于唱和,其歌乐形态既不同于古曲新调,亦有别于民歌俗曲。“雅歌”的“雅”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雅”,代表着中国文人或知识分子绵延千年的艺术格调和审美情趣。 重庆日报:与其他演唱方式相比,国风雅歌的意义和目的何在? 范竞马:雅歌唱法应该是“美歌”唱法,只不过是特指用来演唱规范、有格调的中文艺术歌曲;借鉴西方美声的演唱技巧,拓展中文演唱的维度;激活中文演唱尚不广为人知的窍门与绝活,充分展示汉语语音之美;寻找汉语与西语在拼读方面同等的关联性;奠定中文演唱的审美标准,以便与国际认知的其他流派无缝互通。 为此,我们正在进行“国风雅歌之星”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大赛,希望永久落户重庆,把这一赛事做成重庆的一张文化名片。更期待通过比赛,寻找和发现演唱中国艺术歌曲的优秀诠释者;收集和积累一批优秀的、能集中体现汉语之美且特别适合演唱的艺术歌曲;在理论阐述与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约定俗成的中国美声bel canto——“美歌”唱法(YAGE)的规范和标准。 重庆日报:雅歌的背后蕴藏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外国观众如何适应? 范竞马:每当有机会到国际舞台上演唱,我都会演唱中国的民歌和艺术歌曲。为此我曾把中国民歌翻译成英文、法文,唱给外国人听。而且我还努力把英文和中文的韵律对应起来。后来我发现我是错的,没有必要这样做,而就是应该用汉语唱原汁原味的中国艺术歌曲。中国不缺好歌曲,而应该有一种国际化的演唱标准,让外国观众爱听又爱唱。这是一种诗性的歌唱,是把中国的歌唱艺术以一种既高贵又通俗、既考究又自然地呈现在音乐舞台。 “以美声演唱中文歌曲应尊重汉语审美与发音规则,才是真正的洋为中用” 重庆日报:早年习提琴、擅绘画,后又师承众多声乐名师,这些经历对你有些什么影响? 范竞马:恰恰是这些经历,丰富了了我对音乐的理解与思考。在我的记忆中,我父亲很热爱收藏意大利古典黑胶老唱片,儿时我的耳边就一直是这些国际大师的演唱:卡鲁索、吉利等等。他们最早奠定了我对声音的认知和声乐的审美。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招生统考,我先报考了四川美术美院,我从大凉山来参加考试,一看罗中立、何多苓他们画得那么好,我想我就没戏了。阴差阳错最终考上的却是四川音乐学院。由于种种原因,我较其他同学晚一年入学。著名声乐教育家郎毓秀和兰幼青对我的评价,让我在学校名声大振。但我在入学后的第一次演唱中表现很不理想,现场一片嘘声。失败的经历,让我铆足了一股劲。为此我两年没回过家,一有时间我就去琴房练声,靠着一步一步地努力走到现在。 重庆日报:近几年你曾多次担任中国音乐金钟奖美声组评委。评委席上的你和舞台上的你,对声乐艺术的体会有何不同? 范竞马:我从作为一个演唱者参加国内外声乐比赛,到作为评委,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的选手有很多好嗓子,声音的训练也很到位,但是在比赛过程中,外国作品演唱得很好,一旦演唱中国作品,就不知道往哪儿使力,显得力不从心。现今世界上有五大演唱流派——意大利的美声(Belcanto)、德国的艺术歌曲(Lieder)、法国的歌唱诗(Chanson,中译“香颂”)、俄国的浪漫曲(Romance)、英美的音乐剧(Musical),但独缺世界上最大语种的中国声音,我们要在世界音乐艺术领域里打造和创立第六种声乐演唱类别,它就是中国雅歌(YAGE)。就像我们张嘴就能唱舒伯特的《小夜曲》,为什么我们不能听到一个外国人张嘴就唱《阳关三叠》《小河淌水》呢? 中国的声乐学习者往往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意大利语、法语、德语歌曲的演唱,反而忽略了我们的母语。他们用母语唱中文歌曲,却往往感觉声音与语言并不搭配。在我看来,学生在演唱中文歌曲时,声音应当尊重中国汉语的发音规则,这才是真正的洋为中用。 ▲范竞马活跃在国际声乐舞台上。(资料图片) “需要更多高质量演出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重庆日报:去年常驻重庆后,你组建了重庆节日交响乐团?今年新年音乐会定制的作品《中国随想曲》为什么大家喜欢? 范竞马:节日乐团(Festival Orchestra)是为了特定的音乐节而设立的乐团,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乐队组织和经营形式。重庆节日交响乐团也是将该模式首次引入重庆,致力于拉近市民与艺术的距离。乐团除指挥外,成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是一支朝气蓬勃的队伍,由比利时著名指挥家和作曲家彼德·利兹(Peter Ritzen)任音乐总监。彼德与重庆籍词作家梁芒携手为重庆节日乐团首演音乐会量身定制了交响作品《中国随想曲》,融合了巴渝地区耳熟能详的民歌元素,又兼具交响乐的国际化。 重庆日报:你对未来重庆音乐市场的发展有何建议? 范竞马:虽然重庆是我的出生地,但真正深入了解这座城市,却是从近几年开始的。我参加过在万州举行的三峡国际旅游节《大河歌会》的演出。重庆有发展音乐文化的潜力,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其次需要做各方面的整合。例如,重庆鲜有国际化的演出季,要培养音乐观众的基础,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演出吸引观众走进剧场。希望举办首届“国风雅歌之星”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大赛这样的活动,让高品质的音乐滋养巴山蜀水。我希望“国风雅歌”从重庆出发,走向世界舞台,这是我后半生最大的抱负。 ▲近年来,范竞马致力于推广“国风雅歌”,期待从重庆走向世界。(资料图片) |